漢語(yǔ)拼音 | Bai he ling zhe
|
傣藥名 | 芽魯哈,咪賣(mài)
|
別名 | |
中藥材基原 | |
動(dòng)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白鶴靈芝 Rhinacanthus nasutus(L.) Kurz
灌木,有時(shí)近攀緣狀,高1~2m。莖圓柱形,被毛,節(jié)稍膨大。葉對(duì)生,橢圓形,長(zhǎng)3~7cm,寬2~3cm,先端稍鈍,全緣,下面葉脈明顯,兩面有毛;有短柄。花單生或2~3朵排成小聚傘花序,無(wú)柄。苞片和小蒼片常短于花萼;萼5深裂,裂片線狀披針形;花白色,花冠管延長(zhǎng),2唇形,上唇狹披針形,全緣或短2裂,最后外彎,下唇短,3裂;發(fā)言雄蕊2,花藥2室,藥室上下疊置,鈍頭;退化雄蕊缺;花盤(pán)杯狀,子房下位,3室。蒴果長(zhǎng)橢圓形。種子4顆或少數(shù),有種鉤。
栽培或野生。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|
采收加工 | 枝、葉多為鮮用,亦可剪取枝、葉曬干備用。
|
藥材鑒別 | |
化學(xué)成分 | 白鶴靈芝根合羽扇豆醇(lupeol)β一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及這兩種甾醇的葡萄糖苷,并含萘醌類(lèi)化合物白鶴靈芝醌(rhinacanthi)A、B[1]。
莖葉含3,4二氫一3,3一二甲基一二氫一萘并[2,3一b]吡喃一5,10一二酮[3,4-dihydro-3,3-dimcthyl-dihydro-naphtho[2,3-b]pyran-5,10-done][2]。
|
藥理作用 | 從根中提取的萘酬類(lèi)化合物白鶴靈芝醌A、B具有細(xì)胞毒作用[1]。從葉和莖中提取的萘并吡喃衍生物對(duì)小稻枯萎病病原體(真菌)有強(qiáng)抗真菌作用[2]。
|
性味 | 味淡,性平。入四塔。
|
功效 | 祛風(fēng)通血止痛,接骨生肌。
|
主治 | 主治“阻傷,路哈”(跌打損傷,骨折)。
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煎湯,根10~15g。外用:鮮葉適量,搗爛敷。
|
注意事項(xiàng) | |
附方 | |
藥物分類(lèi) | 植物藥
|
參考文獻(xiàn) | 化學(xué)成分
[1]Wu T S,et a1.Phytochemistry,1988,27(12):3787
[2]Kodama O,et al.J Nat Prod,1993,56(2):292
藥理
[1]Wu Tian-shung,et a1.Phytochemlstry,1988,27(12):3787
[2]Kodama O,et al.J Nat Prod,1993,56(2):292
|
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| 《西雙版納傣藥志》
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傣藥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