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語拼音 | Bai tou weng
|
維藥名 | 阿克 巴西 歐提
|
別名 | 沙卡依困 努曼、拉樂 庫依《明凈詞典》。
|
考證 | |
中藥材基原 | 為毛茛科植物白頭翁的全草和種子。
|
動物礦物植物形態(tài) | 白頭翁 Pulsatilla chinensis(Bunge) Regel
多年生草本,高15~35cm。根狀莖粗,直徑8~15mm。基生葉4~5,開花時長出地面,葉柄長7~15cm,被密長柔毛;葉片輪廓寬卵形,長4.5~14cm,寬6.5~16cm,上面疏被毛,后期脫落無毛,下面密被長柔毛,3全裂,中央全裂片有柄或近無柄,3深裂,中央深裂片楔狀卵形或狹楔形,全緣或有齒,側(cè)深裂片不等2淺裂;側(cè)全裂片無柄或近無柄,不等3深裂;ㄝ1~2,花后生長,高15~35cm;苞片3,基部合生,筒長3~10mm,裂片條形,外面密被長柔毛,內(nèi)面無毛;花兩性,單朵、直立,花梗長2.5~5.5cm;萼片6,排成2輪,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,長2.8~4.4cm,寬9~20mm,藍紫色,外面密被柔毛;花瓣無;雄蕊多數(shù),長約為萼片之半;心皮多數(shù),被毛。瘦果長3~4mm,被長柔毛;頂部有羽毛狀宿存花柱,長3.5~6.5cm;ㄆ4~5月,果期6~7月。
生于平原或低山山坡草地、林緣或干旱多巖石的坡地。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及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四川等地。
附注:還有細葉白頭翁、蒙古白頭翁、興安白頭翁、朝鮮白頭翁和鐘萼白頭翁等,亦供藥用。
|
栽培與養(yǎng)殖 |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干燥氣候。耐寒,耐旱,不耐高溫。以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生長最好,沖積土和黏壤土次之,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不宜栽種。
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或分株繁殖。種子繁殖:早春或晚秋播種。早春多在3~4月播種育苗,條播,行距3~4.5cm,播后覆土,以蓋住種子為度。至第2年早春,越冬幼苗未萌芽前,按行株距30cm×9cm進行移栽。分株繁殖:在老株尚未萌發(fā)時連根挖起,分株栽植。
田間管理 幼苗期宜施氮肥,抽薹時要摘除花蕾,以利根部發(fā)育,經(jīng)常注意澆水、松土和除草等管理工作。
|
采收加工 | 在種植第3、第4年的3~4月或9~10月采根,一般以早春3~5月采挖的品質(zhì)較好。采挖出的根,剪去地上部分,保留根頭部白色茸毛,洗去泥土,曬干;ü诜謩e采收花和種子,陰干或曬干。
|
藥材鑒別 | 根長圓柱形或圓錐形,稍彎曲,有時扭曲而稍扁,長5~20cm,直徑0.5~2cm。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,有不規(guī)則的縱皺紋或縱為,中部有時分出2~3支根,皮部易脫落而露出黃色木部,且常朽蝕成凹洞,可見縱向突起的網(wǎng)狀花紋;根頭部稍膨大,有時分叉,頂端殘留數(shù)層鞘狀葉柄基及幼葉,密生白色長絨毛。質(zhì)硬脆,折斷面稍平坦,黃白色,皮部與木部間有時出現(xiàn)空隙。氣微,味微苦、澀。
以條粗長、質(zhì)堅實者為佳。
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表皮、皮層、內(nèi)皮層通常已脫落。韌皮部寬廣,外側(cè)細胞棕色,壁木栓化;韌皮纖維單個散在或數(shù)個成束,直徑15~35μm,壁較厚,有的無纖維。形成層環(huán)明顯。木質(zhì)部射線較寬;導管呈圓多角形,單個散在或數(shù)個成群,直徑25~85μm;木纖維直徑至42μm,壁稍厚,非木化。較粗的根,中央常為薄壁細胞。
粉末特征:灰棕色。韌皮纖維梭形或紡錘形,長100~390μm,直徑16~42μm,壁木化。非腺毛單細胞,直徑13~33μm,基部稍膨大,壁大多木化,有時可見螺狀或雙螺狀紋理。具緣紋孔、網(wǎng)紋及螺紋導管,直徑10~72μm。
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粗粉4g,加乙醇20ml,加熱回流1h,濾過。濾液置水浴上濃縮至約6ml,放冷,加丙酮適量,則析出沉淀,濾過。速取沉淀少量(約5mg),置試管中,加醋酐1ml溶解,沿管壁加硫酸1ml,兩液接觸面處顯紅色或紅紫色環(huán)。
(2)薄層色譜:取本品粗粉1g,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提取4h,取出紙筒揮干氯仿,加甲醇提取6h,濃縮后移入5ml容量瓶中,以甲醇定容作供試品溶液。取白頭翁皂苷A、B,加甲醇制成對照品溶液。以氯仿-甲醇-水(65:35:1O)為展開劑展開,10%硫酸顯色,100℃烘10min,烘試品色譜中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。
|
化學成分 | 白頭翁根含白頭翁皂苷(pulchinenoside)A、B、C、D,3-O-α-L-吡喃鼠李糖基(1~2)-α-L-吡喃阿拉伯糖-3β,23-二羥基羽扇豆烯-28-酸〔3-O-α-L-rhamnopyranosyl-(1-2)-α-L-arabinopyranosyl-3β,23-dihydroxylupen-28-oic acid〕,白頭翁皂苷(pulchinenoside)A3、B4,皂苷(saponin)1、2,白樺脂酸-3-O-α-L-阿拉伯吡哺糖苷(betulinic acid3-O-a-L-arabinopyrano-side),白樺脂酸(betulinic acid),3-氧白樺脂酸(3-oxobetulinicacid),胡蘿卜苷(daucostcrol),白頭翁素(anemonm),原白頭翁素(protoanemonm)[1]。
|
藥理作用 | 1.抗菌作用 白頭翁(根)鮮汁、煎劑、乙醇提取物等于體外均有明顯的抗菌作用,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、銅綠假單胞菌、痢疾桿菌、枯草桿菌、傷寒桿菌、沙門菌等的生長。白頭翁抗菌有效成分為原白頭翁素及白頭翁素[1]。 2.抗阿米巴原蟲作用 體外試驗白頭翁(根)煎劑于1:60、白頭翁皂苷于1:5O0能抑制阿米巴的繁殖,而煎劑于1:40、皂苷于1:200時則能完全抑制阿米巴原蟲的生長。每日給煎劑1g/kg或皂苷1g/kg連續(xù)6d,能明顯抑制大鼠體內(nèi)阿米巴的生長[1]。 3.抗其他病原體作用 白頭翁(根)60%乙醇浸膏或水液于5%濃度5min即可殺死陰道滴蟲。另報道白頭翁粉殺滴蟲的MIC為2mg/ml。此外,白頭翁及其復方如白頭翁湯對皮膚真菌、酵母菌、錐蟲、白念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。白頭翁素有較強的殺滅真菌作用。白頭翁還對小鼠流感病毒感染有輕度抑制作用,其水浸液可延長感染流感病毒PR8株小鼠的存活時間,減輕肺部炎癥[1]。 |
炮制方法 | |
性味 | 二級干熱,味苦。
|
功效 | 生干生熱,軟散異常體液,除斑生輝,烏發(fā),通尿,通經(jīng),燥濕止瀉,血膿創(chuàng)傷,殺蟲。
|
主治 | 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:草、果實2~3g,花0.1g。外用:適量?扇霚珓、煎劑、散劑、眼滴劑、敷劑等制劑。
|
注意事項 | |
代用藥 | 若本品缺貨,可用蛔蒿、罌粟代。
|
附方 | |
制劑 | 買提布合 沙卡依困 努曼 湯 白頭翁、白蠟樹皮各10g。浸泡在適量水中,過一晝夜,用溫火煎至剩下一半時,過濾,去渣即可。功能止瀉止痢。主治腹瀉痢疾。內(nèi)服,每日2次,每次根據(jù)病情服用適量。(《藥物之園》)
|
參考文獻 | 化學成分 [1]吳振活,等.第五屆國際中草藥研究討論會論文摘要.1991.58 藥理 [1]江蘇新醫(yī)學院.中藥大辭典(上冊).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(shù)出版社.1977.705 |
維藥名出處 | 《藥物之園》
|
參考 | 《中華本草》民族藥卷:維吾爾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