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名 | 藏名:江
|
漢語拼音 | YELU
|
拉丁名 | Equus hemionus Pallas.
|
英文譯名 | |
銷售地區(qū) | |
保護品種 | 野驢已列為我國的珍貴動物,應積極保護。
|
中藥材基原 | 為奇蹄目馬科動物野驢的肉、油脂、喉頭、睪丸、骨。
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體形似驢、馬雜交的騾。體長2~2.2m,體重100~200kg左右。頭較短而寬,吻部稍鈍圓,頸部鬃毛短而直立。前肢內側均有圓形胼胝體,俗稱夜眼。尾較粗,長60cm左右。尾毛粗長,但尾基無長毛。嘴唇呈乳白色,耳內側生白色密毛。上體從肩至尾根有一條明顯的褐色條紋,稱之肩帶。上體毛色呈淡棕色,腹毛黃白色,四肢毛色較背部略淺,其內側乳白色。尾棕褐色。毛色一般夏季深而冬季淡。
|
動植物資源分布 | 產于西藏、青海、甘肅、新疆、內蒙等地區(qū)。
|
動植物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棲息于海拔2600~5000m之間的高山荒漠草原地區(qū)。性兇剽悍,視覺、聽覺、嗅覺均較銳敏。夏季在水草豐盛的地區(qū)活動,冬季遷往避風向陽的山谷。野驢對惡劣環(huán)境的抵抗力強。主要以高山植物為食,在戈壁則食檉柳、野蔥、節(jié)節(jié)草等荊棘植物;性極耐渴,可數天不飲水,也能適應冷熱變化無常的大陸性氣候。
|
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| 野驢有集群習性,幾只以至數十只群居,但也有孤獨生活者。九月份開始交配,雄野驢間也有殘酷猛烈的爭斗,次年六至七月間產崽,每胎1只。4歲開始成熟。
|
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| 捕殺野驢取其肉新鮮或晾干藥用。油脂熬制備用。取喉頭新鮮使用或晾干備用。宰殺時取野驢睪丸,新鮮使用或掛通風處晾干備用,或在同類獸奶或牛奶中煮食。取骨供藥用。
|
藥用部位 | 以肉、油脂、喉頭、睪丸、骨入藥。
|
生藥材鑒定 | |
中藥化學成分 | |
理化性質 | |
中藥化學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中藥劑型 | 膏劑。
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 | |
藥代動力學 | |
毒理學 | |
藥物篩選 | |
新藥的臨床評價 | |
實驗動物的品種 | |
方劑組成 | |
藥物和劑量 | |
藥物配伍 | 野驢脂肪。
|
藥性 | 肉:甘、咸,溫。
油脂:甘、膩。
睪丸:甘,溫。
|
歸經 | |
功效 | 肉:驅寒逐水。
油脂:愈瘡、止癢。
骨:收斂黃水。
喉頭:消癭腫。
睪丸:益腎壯腰。
|
性味分類 | |
主治 | 肉:治龍病,不消化癥,隆閉。
油脂:治皮炎、皮癬。
骨:治黃水病。喉頭:治頸癭病。
睪丸:治腎病,隆閉、遺精。
|
用法用量 | 除油脂外用外,其余常配方用。
|
用藥忌宜 | |
不良反應及治療 | |
選方 | 野驢脂肪適量,外用治皮膚瘙癢,皮炎,皮癬。
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歷代藏醫(yī)藥經典著作均有記載!毒е楸静荨酚浻幸绑H睪丸可治遺精,尿閉,腎臟疾病等。
|
藥物應用鑒別 | 中藥阿膠也有用野驢皮經加工制得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