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名 | 藏名:折夏芒
|
漢語拼音 | MABO
|
拉丁名 | 1.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.; 2.Calvatiacyathiformis (Bosc.) Morg.; 3.C. gigantea (Batsch ex Pers.) Lloyd.
|
英文譯名 | |
銷售地區(qū) | |
保護品種 | |
中藥材基原 | |
動植物形態(tài) | |
動植物資源分布 | 1.脫皮馬勃:分布于青海、甘肅、新疆、內(nèi)蒙古、陜西等省區(qū)。
2.紫色馬勃:分布于青海、四川、湖北、江蘇、安徽等省區(qū)。
3.大馬勃:分布于青海、甘肅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江蘇等省區(qū)。
|
動植物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 | 1.脫皮馬勃:生于山坡林下草地腐殖質(zhì)豐富之處,
2.紫色馬勃:生于曠野草地或林下。
3.大馬勃:生于曠野草地、樹林或竹林中。
|
藥用動植物的栽培 | |
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| 每年7~9月,當(dāng)子實體剛成熟時采收。拔起后,去凈泥沙,曬干。但注意此品在梅雨季節(jié)生長很快,4~5日即成熟,應(yīng)適時收采。
|
藥用部位 | 以干燥子實體入藥。1.脫皮馬勃:擔(dān)子果近球形至長圓形,直徑15~20cm。包被薄,易消失,外包被成塊地與內(nèi)包被脫離,內(nèi)包紙質(zhì),淺煙色,成熟后全部消失,遺留成團的孢體隨風(fēng)滾動,孢體緊密,有彈性,灰褐色,漸退成淺煙色,由孢絲及孢子組成。
2.紫色馬勃:擔(dān)子果呈陀螺形,直徑5~12cm,不孕基部發(fā)達,包被薄,光滑,兩層,上部常裂成小塊,逐漸脫落,內(nèi)部紫色,當(dāng)孢子及孢絲散失后,遺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狀。
3.大馬勃:擔(dān)子果呈球形或近球形,直徑15~20cm,或更大,不孕基部無或很。话话咨,后變淺黃或淡青黃色,由膜狀外包被和較厚的內(nèi)包被所組成,初微具絨毛,逐漸變光滑。質(zhì)脆,成熟后開裂成塊而脫落,露出淺青褐色的孢體。
|
生藥材鑒定 | 性狀鑒別:1.脫皮馬勃:子實體呈扁球形或類球形,直徑15~20cm,灰褐色或灰棕色,殘存包被灰褐色,體輕,柔軟,棉絮狀,輕微捻動即有粉塵(孢子)飛揚。氣味微弱。 2.紫色馬勃:子實體呈扁圓形或杯形,直徑5~12cm,基部有小柄;包被紫褐色,粗皺,有圓形凹陷,包被薄,外翻,上部常破碎呈小塊片或已部分脫落,脫落部分露出紫色孢體。孢體輕,有彈性,微捻動即有大量粉塵飛揚,氣味微弱。 3.大馬勃:子實體已壓扁呈不規(guī)則的塊狀,直徑在10cm以上。外包被較厚,硬而脆呈黃棕色,內(nèi)包被灰黃色,紙質(zhì),里面為孢體,淡青褐色,絮狀,微捻動即有灰塵狀孢子飛出。氣微,味微苦澀。 顯微鑒別:1.脫皮馬勃:孢子褐色,球形,有小刺,直徑3.5~5μm;孢絲長,直徑2~4.5μm,有分枝,淺褐色,壁光滑或微有粗糙疣。 2.紫色馬勃:孢子紫色,球形,有小刺,直徑4~5.5μm,孢絲長,具分枝,有橫隔。 3.大馬勃:孢子粉狀,球形,光滑或有時具細微小疣,淡青色,直徑3.5~5μm,孢絲長,與孢子同色,稍分枝,有稀少橫隔,粗2.5~6μm。 |
中藥化學(xué)成分 | |
理化性質(zhì) | |
中藥化學(xué)鑒定 | |
中藥有效成分結(jié)構(gòu)式的測定 | |
炮制方法 | |
中藥劑型 | 散劑。
|
中藥制藥工藝 | |
藥物作用與藥理效應(yīng) | |
藥代動力學(xué) | |
毒理學(xué) | |
藥物篩選 | |
新藥的臨床評價 | |
實驗動物的品種 | |
方劑組成 | |
藥物和劑量 | |
藥物配伍 | 方一:馬勃。
方二:馬勃、膽粉,麝香。
|
藥性 | 味甘,性平。
|
歸經(jīng) | |
功效 | 止血,敷傷。
|
性味分類 | |
主治 | 用于內(nèi)外出血、燙傷、燒傷、蛇咬中毒。
|
用法用量 | 內(nèi)服1~3g;外用適量。
|
用藥忌宜 | |
不良反應(yīng)及治療 | |
選方 | 方一:馬勃粉若干,外敷。治沸水燙傷或火燒傷。 方二:馬勃、膽粉,撒敷傷口可止血;加麝香可解蛇毒;調(diào)入水可治燒傷。 |
臨床運用 | |
各家論述 | |
考證 | 《形態(tài)比喻》中記載:“馬勃生長在陰面草坡。白色,狀如銀色癭瘤,也像白酥油圓球,成熟后內(nèi)有煙狀物,功效止血”。讓鈞多吉說:“馬勃治燙傷”!毒е楸静荨酚涊d:“本品名有瑪?shù)陌鸵嫠、帕邦高高、帕邦高如高如、齋夏芒、寨塔圖木、寨毛塔高木、瑪灼塔娃等。本品成熟后,體內(nèi)變成黃褐色的灰狀粉末,與膽汁調(diào)配,內(nèi)服可止血崩,敷傷口能止血;與水調(diào)敷可治火燒傷,與麝香調(diào)敷可解蛇毒。幼體在地上生長時,用血養(yǎng)后狀如血袋,長大后粉末飛揚,遇雨水等受潮后化為血! 據(jù)查證,本品與《晶珠本草》記載相符合。 |
藥物應(yīng)用鑒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