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年,不少高校為了“與國際接軌”,實行研究生學制改革:三年變兩年。這件在當時就引起爭議的事情,如今已經顯現(xiàn)出嚴重弊端:兩年制“小碩”的質量得不到保證,成為“六年制本科生”的代名詞,并不受用人單位的青睞……
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部透露,該校從2007年起取消兩年制碩士研究生,全面改回三年制,在該校讀研者想要兩年畢業(yè)除非在校特別優(yōu)秀。該校研究生部王文貴書記認為,學制延長是對碩士質量的一種保證,這是一種現(xiàn)實迫切的需要(4月24日《武漢晨報》報道)。
其實,2003年率先提出研究生學制改革的中山大學,早從2006年開始就對部分專業(yè)的研究生學制,從“兩年制”回歸到“三年制”。這些訊息都表明,研究生學制改革遭遇了陣痛,正迫切尋求一次理性的回歸。對這樣的理性回歸,我們抱有樂觀的期待,但不意味著回歸后就一勞永逸、沒有問題。
按理來說,研究生學制改革如果足夠謹慎和理性,現(xiàn)在導師、研究生和用人單位都不滿意的“三重困境”,原本應該是可以避免的。我們梳理研究生學制改革的前因后果、優(yōu)點弊端,不僅能引起那些正處于研究生學制改革“浪尖”的高校反省和審視,也會給在研究生學制改革上尋求一次理性回歸的高校帶去重大啟迪。
什么是研究生教育?在歐美發(fā)達國家,本專科生教育很完善,一半以上的學生都有讀大學的機會,那里的研究生教育就成了一種普及性教育;而在我國,盡管擴招讓很多人圓了“大學夢”,但能上大學的人還是少數(大概是參加高考人數的20%~30%),于是研究生教育也就成了一種精英教育。中山大學2003年提出研究生學制改革,試圖把精英教育變身為技能教育。這樣一來,一方面有助于緩解大學擴招后的畢業(yè)生就業(yè)壓力,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(yǎng)掌握更全面技能的人才。
高校的“算盤”,的確打得很好。然而,包括中山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,在一項重大制度改革、變遷之前,沒有通盤考慮,缺乏足夠的謹慎與理性,就連試點工作等一些必須程序都被省略了,盲目地“大、干、快、上”。正是政策出臺得操之過急,給后來的陣痛留下了重大隱患。另外,既然有意把研究生教育從“精英教育”轉為“技能教育”,又豈能不考慮人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等因素?可以說,變革措施欠缺民意基礎,措施出臺的程序欠妥當,是過去幾年研究生學制改革陣痛中,高校最該吸取的教訓。
“兩年制”研究生最為人詬病的一點是,培養(yǎng)時間太短,不能保證質量,但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。就國內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現(xiàn)狀而言,哪些高校又敢保證花上三年時間,就一定能培養(yǎng)出合格(或優(yōu)秀)的研究生?跟“兩年制”相比,“三年制”會有優(yōu)勢,不過光這樣比較太簡單,我們得把眼光放長遠一些:跟上世紀我國高校培養(yǎng)的研究生比起來,現(xiàn)在的研究生質量怎么樣?研究生質量是不是逐年降低?這種比較,才能暴露出現(xiàn)時研究生教育究竟存在哪些問題,有什么弊端,應該怎么改進。 醫(yī)學.全在線quanxiangyun.cn
研究生擴招之后導致師資力量不夠、研究生教育太過于功利化等等,已經成為公眾和社會對我國研究生教育最不滿意的地方。這些弊端,可以說與“兩年制”還是“三年制”沒有最緊密的聯(lián)系,但又會嚴重影響、制約到研究生教育的結果。一切矛頭都指向了我們反思和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:需要什么樣的研究生教育?研究生教育該往何處去?
筆者認為,如何解決國內研究生教育領域存在的各種弊端,不能單單依靠研究生學制的理性回歸。研究生學制改革遭遇的陣痛,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的理性回歸,不該是一個簡單的句號,而應該成為全面反思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起點和契機。